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浙江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杭州市 区县地图 街道地图 乡镇地图(辖8个区,3个县级市,2个县。共57个街道、109个镇、33个乡) 上城区(辖6个街道) 下城区(辖8个街道) 江干区(辖6个街道、4个镇) 拱墅区(辖6个街道、4个镇) 西湖区(辖6个街道、5个镇、2个乡) 高新区(滨江区)(辖3个街道) 萧山区(辖4个街道、22个镇) 余杭区(辖5个街道、14个镇、1个乡) 建德市(辖3个街道、12个镇、1个乡) 富阳市(4个街道、15个镇、6个乡) 临安市(辖4个街道、15个镇、7个乡) 桐庐县(辖2个街道、7个镇、4个乡) 淳安县(辖11个镇、12个乡) 塘栖镇 - 概况 魅力塘栖
塘栖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系江南水乡名镇。京杭大运河、09省道贯穿全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辖46个行政村,11个居民区,总面积79平方公里,总人口9万余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素有"花果之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
塘栖名胜古迹遍布,依景称"栖溪二十四景"。迄今尚存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水南娘娘庙等,还有横亘古运河的七孔长桥--广济桥。十里梅海之超山,是著名的省级旅游风景点,这些独特的古迹遗址赋予了塘栖这座江南古镇无限的魅力。 塘栖镇自92年被国家列为百家小城镇试点镇以来,先后获得"浙江省经济实力百强乡镇"、"杭州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十强二十优乡镇"。2000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0多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338元。 塘栖镇地图
塘栖除盛产稻米、蚕茧、鱼虾、菱藕外,还有许多著名土特产,如枇杷、青梅、杨梅、荸荠等,其中塘栖枇杷以其皮薄、汁多、味鲜而享誉海内外。每年举办中国塘栖枇杷节,吸引大批中外嘉宾惠顾。 塘栖是余杭的工业强镇,经济总量名列前矛。现已形成金属制品、蜜饯食品、农药化工、针织服饰等四大优势产业和丝绸、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已建成约1300亩工业园区,是余杭区经济开发配套区块,享受浙江省经济开发优惠政策。特色蜜饯园区规划1500亩,首期开发500亩。 塘栖是余杭区的中心城镇,去年特邀上海同济大学修订编制了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以高起点、前瞻性的设计理念,投资近1亿元的广济大街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居住环境更趋优美,并以亮化、美化、净化为目标,提高城镇品位。努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创造塘栖美好未来。 塘栖镇 - 历史古宅遗存
据现存的史籍记载,早在北宋以前,塘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渔村,渔民们三三两两在此散居,在此晒网休息。直到元朝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到了明代弘治年间,通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这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光绪《唐栖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又云:“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由此可见,是秀丽的京杭古运河哺育了塘栖。
塘栖在旧时称作唐栖,并有着众多的别称,这些别称大都散见于文人雅士所留下的书画题咏诗词唱和之中,共有栖水、栖溪、溪西、武店、武水等名,其中以栖水、栖溪最为常见。有关塘栖镇镇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无一定论。认可者较众者为“负塘而栖”一说。此说始见于元朝胡玄敬所撰的《栖土风土记》。胡玄敬云:国初开设运河,大筑塘岸,居民初集,负塘而栖,因名唐栖。此说言之凿凿,颇为可信,是不少研究者、学者广为认可 太师第弄
的一种说法。但除此之外,有关镇名由来,有据可查的尚还有以下三说:一曰“寺”说,清王同所撰的《唐栖志》云:唐栖之名,以唐栖寺为最早,宋代在下塘之西有唐栖寺,遂以寺名名其镇。后镇名显而寺名转微,于是居此者,知有唐栖镇,不知有唐栖寺矣;一曰“隐居”说,《卓氏家乘》唐栖考中说:“唐栖者,唐隐士所栖也。”隐士姓唐名珏,系宋末元初人,世居绍兴攒宫宋六陵之旁,因痛恨元僧杨琏真珈盗六陵、弃帝骸的罪行,夜邀乡里壮士,移六帝骨骸于兰亭附近,事后,他为了避其祸,匿名陷居于唐栖的三分村,里人们敬重他的义行,遂名其居住地为唐栖;另有一曰为“方位”说,张之鼎在《唐栖古今沿革考证》中云:唐栖位于官唐之西,故宋范玉湖有纪行唐西诗,苏轼有“明朝归路下唐西,不见莺啼花落处”诗句可证。
塘栖镇在明清时富甲一时,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原属仁和县管辖,民国后成立了杭县,塘栖便属杭县管辖。解放前,塘栖分水南和水北两镇,水南属杭县管辖,水北属德清县管辖,两县隔河而治。1950年5月,德清县城关区双溪乡3村即原水北镇划归塘栖镇管辖,结束了两岸分治的局面。1958年,杭县建制撤消,塘栖隶属于杭州郊区,称杭州市塘栖人民公社塘栖管理区。1959年3月遂又隶属半山联社。次年,半山、拱墅两联社合并为钱塘联社,塘栖又属钱塘联社。1961年4月,钱塘联社与老余杭县合建余杭县,塘栖隶属余杭县。今随县制变化,属杭州市余杭区。1985年11月,因县境内拆乡并镇,原丁河乡并入塘栖,1992年原塘南、宏畔、超山三乡又一起并入塘栖,于是,地域、人口一起猛增,使其成为余杭区内的第二大镇。 塘栖镇 - 历史名人夏时正(1411~1499),字季爵,晚年号留余道人。祖籍慈溪,随父迁居塘栖。明正统十年(1445)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景泰初升任刑部郎中。景泰六年(1455)负责审核福建狱囚,平反了死狱60余人。一盗案,拘押嫌疑犯18人,半数拷打致死,时正缉获真盗,释放其余9人。当时,减死囚犯中诏命充所在滨海卫军,时正耽心入海生变,转发至山东,并建议福建免死的罪犯俱宜戍守北方,法司亦表赞同。又提出通番及劫盗囚犯,等待会审定案,拖延时日,多病死,不如由主审官自行断决。诏从之,推行全国。成化五年(1469),任南京大理寺卿,办理疑难案件,甄别误判,平反冤狱,素称干练。七年,江西大灾,时正至江西巡视,兴废劝赈,豁免税收10余万石,放粮救济饥民33万户,裁省官府徭役数万人,罢革渎职官吏200余人,并命有司兴学劝士,条析兵利弊加以兴革,远近悦服。长河洞流民哨聚,亲临其境,喻以祸福,士民深为感动,境内安定。又从国库盈余中拨款修筑南昌城章江门外滨江堤坝和丰城诸县坡岸,使免水患。这些举措,对地方官员和豪强的贪暴行为有所打击,吏部抓住他奏章曾不具姓名要论他“简恣”之罪,故称病乞归,隐居西南山(今云会乡)。布政司张瓒为筑西湖书院居之。书院火,归慈溪。弘治十二年(1499),布政司杨峻迎还杭州,住归锦坊,每天著书属文。善楷书、行书。著有《留余稿》40卷、《太常志》、《三礼仪略》20卷、《举要》20卷、《杭州府志》63卷、《禹贡详节》1卷、《深衣考》1卷及《瀛屿稿》、《梅花咏》、《春秋辨义》若干卷。 丁养浩,字师孟,号集义,别号西轩,祖居漳溪(今塘南乡泉漳村)。父乐善公筑室丁山,负山临湖为读书处。明成化丁末(1487)科进士,官至云南左布政。 丁在四川按察司使时,一富豪杀人,欺骗孤侄冒名顶罪,买通官府代狱,养浩洞察其情,欲卸其侄罪,反被诬告;转任广东右参政时,河源程乡盗贼蜂起,养浩募人把守要道,不使盗贼得逞,然后派官兵围剿,从而使四境得以安宁。 丁平素刚正不阿,历官三十年,妻孥皆留家乡,只带一仆相随。年六十九告老还乡,与郡人名流结成归田乐会,每月一会,咏诗题句,此唱彼和,为一时之盛。所著有《效唐集》,《西轩类稿》。子之乔字松坡,生而目如龟,鼻如象,颜墨如黑玉,头秃如古罗汉,性喜山水,植松百万株,超山数十里,苍烟翠云中,咸知有松坡隐。于海云洞口筑庐,名曰松坡小筑。 丁养浩致仕归,松坡于超山摸石池侧石壁镂公与已像,和沈望云像。颜曰“青霞洞天”。 邵锐(1480~1546),字果抑,号端峰,别号半溪,塘栖人,住仁寿桥西。明正德三年(1508)举礼部第一。时宦官刘瑾擅权,同年多往晋谒,锐不趋附,受到舆论赞扬。改任翰林庶吉士,刘瑾将亲信共中等人亦改庶吉士,传旨和邵锐一起都授编修。锐耻与同列,上疏请辞,以父丧归里。刘瑾革职后,复出任宁国推官。 正德十五年(1520)为江西督学佥事。后历任福建副使、湖广参政、河南按察使,广东、山东左右布政使。所到之处都有惠政,终授太仆寺卿。嘉靖二十五年(1534)十二月,因病请归。卒时囊无数金,田仅百部,还谆谆告诫弟子,切勿向他人求乞。当时朝论以为清官。文集有《端峰存稿》。 塘栖镇 - 环境资源塘栖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为3.2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为16.2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300毫米之间。镇区内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乡土壤宜植桑麻蔬果,物产丰富,其枇杷、杨梅、青梅、菱藕、甘蔗久负盛名,素以鱼米之乡、花果之地著称。昔日交通均以水路为主,人来货往无不借助于船只。塘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水路码头。那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横贯镇中,镇中心又有市河、东小河、西小河、北小河与运河相通,整个地形如“出水荷花,比比墩阜,非桥莫通”。 四邻八乡的物产都顺着河流来此贸易,集散于镇上。据胡敬元《栖溪风土志》记载:塘栖“财货聚集,徽杭大贾视为利之渊薮。开典、囤米、贸丝、开车者,骈臻辐凑,望之莫不称财富之地,即上官亦以名镇目之。闹市所在,店铺林立,百货充盈;就地商市,以枇杷、甘蔗、荸荠、鲜鱼为大宗。”随着商业的发展,四乡自然经济土崩瓦解,促使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清代至民国,镇内集市贸易尤为兴旺,朝市、晚市、香市、庙会市支撑起半壁江山,成为江南水乡著名的水路码头。 塘栖镇 - 经济概况由于塘栖地少人多,过去务农人口极少,多数农民的收入也依赖副业及做小贩为主。解放后,国家对粮食实行“三定”后,一直靠国家返销粮生存。时至今日,塘栖镇人均土地面积为0.66亩,农业种植主要是春粮、单季稻及少部份早稻。近年来,为了增加农业收入,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突出了枇杷种植、青虾养殖等优势产业,努力拓展特色农产品和传统农产品的发展,到2001年底,全镇枇杷种植面积已达到15000亩、青虾养殖基地已达5000亩、甲鱼养殖基地为200亩、大棚蔬菜种植面积200亩。除此之外,还开拓了对一些传统名优农产品的深加工,其中淡水鱼、禽蛋的深加工产品畅销省内外,超山密饯畅销全国。除此之外,还形成了一个已具相当规模的淡水水产品交易市场,日交易淡水产品达20—300吨。 塘栖的近代工业在浙江省境内起步较早,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南浔富商庞元济和杭州殷富丁丙合伙在塘栖镇东的日晖桥畔开设“大纶丝厂”,这是浙江省境内最早的三家机器缫丝厂之一,开了民族资本工业的先河。嗣后,祥纶(1925)、崇裕(1926)、华纶(1929)等丝厂纷纷在镇内创办,使这个水乡小镇成了全省蚕丝工业的重镇。1929年,浙江省政府举办西湖博览会,塘栖有三家丝厂的蚕丝产品应邀参展,纷纷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一时声名鹊起,产品远销海外。1935年,据当时的浙江省政府建设厅调查:全省境内共有机械缫丝厂29家、机械缫丝车7598台,塘栖一镇就分别占据了全省的13.8%和19.8%,成了全省著名的机械缫丝重镇。 但是,除了缫丝以外,塘栖镇的其它工业发展速度缓慢,民国初期出现的一些油厂、米厂、酒厂充其量仅是些手工作坊,几乎没有任何机械化含量。时至1949年塘栖解放,全镇的工业仅仅只有两家奄奄一息的丝厂、一家电厂、二家油厂、三家米厂、四家印刷厂和四家酱坊,除丝厂外,其余的都规模小得可怜。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大力扶植私营工业,采取了贷款、投资、委托加工等种种措施,使那些停工的企业迅速复工,并逐渐趋于正常。一些私营业主在党的优惠政策吸引下,纷纷投资兴办工业,使全镇的工业生产开始复苏。到1960年,全镇有国营、公私合营工厂十家,职工1389人,年总产值1577万元;镇办工厂16家,职工1789人,年总产值362.25万元。1978年,随着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工业生产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势头,乡村工业也同时获得了发展良机,一时间,全镇的工业企业和工业人口迅猛地上升,工业门类也逐步趋于完善。 塘栖镇 - 农业生产唐志方花木场
塘栖,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是浙北重镇、江南水乡名镇、杭州市六大组团之一的中心城镇。塘栖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杭宁高速穿城而过,09省道、京杭运河东西向贯穿全镇,三条主干道直通杭州,距杭州主城中心10公里,为杭州水上巴士终点站。现辖27个村,7个社区,近10万人口,总面积79平方公里。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枇杷之乡”。古镇塘栖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著名文学大师丰子恺先生曾称为“江南佳丽地——塘栖”。
塘栖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镇年平均气温为16.4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2℃,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5711℃,平均年日照总时数为1970.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890.mm。 塘栖镇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为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加工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积极实施市场牵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三大战略,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加快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步伐,做好特色农业、加工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四篇文章,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目前已初步形成枇杷、禽蛋、水生作物等三大优势产业带。2006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20.81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业总产值达到4.64亿元,比上年增长7.69%;蚕茧总产290吨;水果7051吨,其中枇杷3231吨、杨梅320吨;淡水鱼起水量8438吨;全年生猪出栏量31652头、羊出栏量26117头、家禽出栏量155羽,全年禽蛋产量10634吨。 塘栖独特的地域特征和自然环境及繁荣的运河水乡文化孕育了塘栖枇杷这一江南名果。塘栖枇杷果形美观,色泽鲜艳,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口,风味绝佳,营养丰富,成熟早,是初夏淡季优良水果,是果中珍品。“塘栖”牌枇杷是全国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 塘栖镇 - 工业生产塘栖的工业起步很早,早在明代,镇上便有三三两两的手工缫丝工场。清代中叶,酿酒作坊兴起。清末,1896年,浙江省境内最早的机械缫丝厂之一的大纶丝厂在塘栖创办,从而开创了县境内近代机械工业的先声。继而,水北的波华织绸厂、武林头的祥纶丝厂、镇东日晖桥的崇裕丝厂、王家洋的华纶丝厂都纷纷创办。那“三纶一裕”四家丝厂,实力浓厚,撑起了省内机械缫丝的半壁江山,使塘栖成为了丝绸工业的重镇。在缫丝工业的带动下,碾米、榨油等业也先后兴起,小型工厂和作坊遍地开花,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后,塘栖成了沦陷区,民族工业惨遭严重破坏,各家工厂全都被迫停工,大纶丝厂的机器设备全都被日军拆卸运走,王家洋丝厂被国民党部队烧掉,全镇的民族工业遭到了灭顶之灾。时至1949年5月塘栖解放,昔日的工业重镇已荡然无存,全镇勉强能称得上工业的仅剩下几家破烂不堪,关门歇业的工厂了。 全国解放后,百废待兴,人民政府想方设法,采取委托加工、加工订货和统购包销等多种措施,扶持关停企业复工。一些商界人士在政府的鼓励下,也纷纷集资办厂,新办了利华丝厂和和平丝厂。1951年,地方国营杭县篾器工厂在水北建成,为杭县国营工厂之始。次年,原私营家庭印刷厂的资方因债务关系,企业由杭县工业科接管,更名为地方国营杭县印刷厂。1952年1月,崇裕丝厂作为全省对私营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试点厂,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公私合营,成了全省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3月,全镇的各行各业的私营工业全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纷纷转为公私合营企业。“文化大革命”中,所有公私合营企业全都转为国营企业。 塘栖的镇办工业也起步较早,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时,为顺应“大办工业”的潮流,镇政府号召居民集资办厂,最先兴办的是三八煤球厂、塘栖胶丸厂、塘栖弹花厂、塘栖自来水厂等四家企业。1963年,原丁河公社红星、蔡家埭、周家湾、车家埭等大队的100多名从国营缫丝厂精减回乡的女工,和当地一些有缫丝经验的妇女,自筹资金,自带丝车,先后办起了四家规模不一的土丝厂。1968年,四家厂合而为一,更名为“丁河长征丝厂”。从此,开始有了乡村工业。 塘栖镇 - 特色产品1、枇杷 塘栖枇杷为生食佳果,也可制成罐头食品及果酱、果膏、果露、果酒等,叶、花、核、皮、梗都可供药用,具有润肺化痰之功效。塘栖枇杷栽培历史悠久,曾长期以其量大质优而居我国四大枇杷名产区之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围绕产业化经营发展路子,塘栖镇已发展枇杷11000亩,年产枇杷1500吨以上。当前,塘栖枇杷品种有白沙、红种、草种三大类计有18个品种,特别是软条白沙和平头大红袍在历次全国枇杷品评中均获鲜食、制罐第一名。有关品种特性介绍如下: 平头大红袍
平头大红袍:系塘栖枇杷名种。果实呈扁圆形,果顶广圆略平,形较大,个重30克左右,最大的55克,皮和肉均呈橙红色,皮厚韧易剥、肉质致密细腻、汁液中等。浓甜稍酸,含糖14%,风味佳。每果含种子3粒,核心较浓,可食率65%。6月初成熟,果实抗日晒能力强,耐贮运,鲜食和制罐兼优。
软条白沙:国内枇杷最著名珍品。果实长圆形、顶平广、萼片平展,肉色乳白,质细嫩、多汁、味鲜甜而浓、品质极优,含糖17%。果皮色淡黄、多锈斑、极薄、韧而易剥,剥离后自然卷拢。6月上旬成熟。 红毛丫头:果实较小、椭圆形、个重22克左右,最大重28克;果皮橙红色、锈斑少、外观美、汁液多、甜多酸少,含糖14%左右,风味上等,果虽小但喜爱者甚众。5月底成熟。 多年来,塘栖镇对枇杷的研究,开发非常重视,目前已建立枇杷科研所专门从事枇杷的育种、育苗、管理等工作。地点在西界河村委上南300米。 2、梅 塘栖杨梅
塘栖镇历来产梅。数量仅次于枇杷,主要有青梅、杨梅两种,可供鲜食,也可用以腌制梅干、制成蜜钱、梅干出口东南亚诸国,为塘栖一带佳果。塘栖镇2001年有梅园1300亩,产梅180吨。
3、甘蔗 4、蚕桑 塘栖镇 - 小镇风景超山
超山 位于塘栖镇的东南面,距镇中心约5公里。超山,又名超然山,以奇峰突起,超然于皋亭、黄鹤诸山之外而得名。超山四周方圆十里均遍植梅树,每年早春,暗香浮动,故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称。超山的梅花以“古、广、绝”著称,与苏州的邓尉、无锡的梅园并称“江南三大探梅胜地”,是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
超山北麓原有报慈寺,内设大明堂。1933年遭盗贼焚毁,后又复建。山北麓的大明堂系游客登山之门户,也是游客赏梅之佳地。大明堂正中建有浮香阁,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额,系游客憩息品茗之所。庭园中,遍植梅花,有唐梅一本,且有红梅、绿萼、腊梅。院外,植有宋梅一本,旁建“宋梅亭”,由吴昌硕、王一亭等名家撰书联句,镌刻于亭柱之中。每逢花时,游人如织,门庭若市。 超山之南也颇多景观,有海云洞、青莲寺等等。其中,海云洞昔日名声颇盛。洞内环境幽静,有摩崖石壁,上刻有众多古人题咏,颇为壮观。洞的右侧石壁尽头有洞窟,原镌有丁松坡、丁西轩、沈望石石像,惜文革中石像被毁,四周尚有钓月矶、摸石池等古迹。 丁山湖位于镇西南,超山之西,系一天然湖泊。丁山湖湖面宽阔,风光秀丽。乡民环湖而居者十余村,四周多墩埠,港汊纵横,非舟莫通,颇具特色。在超山的衬托下,成了城镇中闹中取静的“香格里拉”。 近年来,丁山湖典型的水乡风貌已引起众多的关注,是开展钓鱼、游湖、捕捞等水上活动的休闲胜地。 广济桥
广济桥又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广济桥横跨京杭运河,势若长虹。全长83米,高13米,上下共有169级台阶,为京杭运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中间最大的石拱跨度为15.6米,北南各有三个对应的石拱,跨度分别为11.8米、8米、5.4米。
广济桥相传是由唐朝大将尉迟恭督修的。可据民国《杭县志稿》的编纂者查考,发觉尉迟恭一生中从未到过浙江,况且西险大塘及桥梁等建筑大抵在唐大历之后,与尉迟恭在世时相距200余年。后这200年后,又出了个尉迟恭,此人是个著名人石匠、建筑师,人称大匠尉迟恭。他是唐代宝历年间人,曾在西险大塘主持修建成章湾陡闸。由此看来,那“大将”应是“大匠”之误,此桥应是大匠尉迟恭所建,距今应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了。 乾隆御碑
乾隆御碑 乾隆御碑位于广济桥北岸的水北街耶稣堂西侧,原杭州府水利通判厅遗址内。御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初二。此碑高达3.35米,宽1.4米,厚0.5米;碑身添有碑额,镌有双龙抢珠石刻,高1米,宽1.5米;碑身下有碑座,碑座出土高度1.1米,宽1.8米,厚1米。整块碑地面高度达5.45米。碑正文429字,款10字,碑文四周镌有云龙纹。
由于过去水北街分属德清、杭县两县管辖,以此碑为界,碑东为杭县,碑西为德清县。加之此碑早被住户砌入围墙,只露出顶端一截,未能见其全貌。所以,天长日久,人们一直将此碑认为是两县的分界碑。 1985年,塘栖区文化站进行文物普查,觉得此碑仅从碑额看就不像界碑,几次爬上去观察,认出“钦此”两字,于时拟文向县、镇反映。时值《塘栖镇志》刚开始编纂,镇志编纂部门当即实地查考此碑,将碑上之字一个个拓了下来。再查考诸多史籍,历经数月,终于查实:此碑竟是块御碑。原来,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帝南巡,考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纳皇粮情况。查得苏、皖两省积欠额巨,而浙省未予拖欠。为表彰浙省,皇帝大笔一挥,蠲免浙省地丁钱粮三十万两。并将“圣谕”刻石,晓谕官民。 2002年4月,塘栖镇人民政府出资二十余万元,拆除了御碑旁的房屋,搬迁了居住在此的居民,使尘封已久的乾隆御碑重见天日。 塘栖镇 - 党政建设中共余杭区塘栖镇委员会下设党组织119个,其中基层党委16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98个,截止2006年底有在册党员4013名。镇党委下设基层党组织包括,村级党组织18个、社区党组织7个、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26个、企业单位党组织68个。 1999年6月被杭州市委授予“‘六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2004年6月被杭州市委授予“先锋工程‘五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456三维地图】网址www.map456.com,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map456.com)-456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图搜索 |
|
广告位4招租(300*60) 300元/月 年付85折 电话:13625689727 |
直辖市 |
|
---|
省 |
|
---|
自治区 |
|
---|
特别行政区 |
|
---|